齐勇于1915年4月在安徽省六安的独山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出生。在那个年代,生活的艰辛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常态,他的家庭也不例外。直到他10岁时,才得以入读私塾。然而,插班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,仅一年后,他便因家庭经济的压力辍学回家。为了维持生计,年仅11岁的齐勇不得不去给富裕人家放牛,艰难的日子不仅让他感到疲惫,更常常遭到主人的呵斥和体罚,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1929年11月,当齐勇14岁时,他听从哥哥齐开的号召,投身加入了赤卫队,积极参与了赫赫有名的六霍起义。那时,反动势力如同猛兽一般肆无忌惮,他的大哥齐开在与敌人的斗争中不幸被捕,残忍地失去了生命,许多乡亲也惨遭杀戮。目睹这些惨痛场景,年轻的齐勇内心充满了悲痛与愤怒,发誓要为哥哥和乡亲们报仇。
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,齐勇随二哥齐开科一同投身红军,寻找可以为之奋斗的方向。他不仅充分向老班长学习战斗技巧,还勇敢地参与每一场战斗,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,快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。1930年7月,他因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迎来了个人生涯的一个新阶段。
展开剩余70%在红四军中,齐勇先后担任班长和交通队副队长等职务,参与了鄂豫皖苏区的四次反“围剿”战役。1932年10月,齐勇随军队转战川陕,履历不断丰富,历任连长、营长及军部交通队队长,参与了多次艰苦卓绝的反攻作战,逐步成了红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。
随着历史的推移,1935年3月,齐勇跟随四方面军开始了艰辛的长征。在一、四方面军会师后,他被调入右路军担任后卫任务,跟随队伍北上,翻越艰难的大雪山。艰苦的行军条件未曾阻碍他,齐勇在长征途中的表现得到了高度的认可,最终被选入红军大学进行深造。
这一年间的学习里,齐勇的文化水平和军事素养都有了显著提高。他们迎来了红军的转变,重组为八路军后,齐勇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教导团第5连的连长,并于1937年9月前往华北抗日的前线,在太谷、榆次和寿阳等地积极参与游击战,充分发挥个人的战斗能力。
1937年11月,在正太铁路上痛击日本侵略者后,齐勇随大队转战晋东南,以太行山为中心,开辟抗日根据地。同年12月,他升任晋东南游击队第二支队队长,不久后该支队整编成第28团,齐勇出任团长,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。
1940年,他率领部队参与了声名显赫的百团大战,凭借优秀的表现,齐勇再一次被派往北方局集中学习。1940年8月,学习结束后,他被任命为太行军区第5分区第34团团长,成了皮定均将军手下的一名精锐将领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随着抗战的胜利,齐勇参与了备受瞩目的桐柏战役,随后又参与了解放枣阳和新野县的战斗。1946年,面对敌人30万大军的围攻,他勇敢参战,参与了著名的中原突围作战,表现出果敢和非凡的军事才能。
1947年12月,齐勇被任命为江汉独立旅的政治委员,与旅长吴世安一道,成功解放了京山和钟祥等地。随着形势的逐步好转,齐勇的卓越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认可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他被委任为湖北军区宜昌分区兼独立第一师的第二政委,继续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重要作用。
时光荏苒,1955年时,年届40岁的齐勇被授予少将军衔,光荣地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领。同年10月,齐勇被调任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,后来国家决定建立国家海洋局,齐勇被任命为局长,为海洋局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
然而,命运在1968年1月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,他被错误地划为“三反分子”。在7月1日那天,他不幸从四楼跌落,经过抢救无效,于7月2日凌晨去世,年仅53岁。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与迷茫,1975年,齐勇终于得以恢复清白,并被追认为烈士,他的英名将永载史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