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山好汉受招安后征讨辽国,战事来到文安县时,局势陷入了胶着。面对辽国欧阳侍郎开出的条件,要求宋江叛宋降辽,宋江一时难以做出决断。就在此时,他给出了一份含糊的答复,似乎在表态时留下了余地,可能是在为自己保留选择的空间。然后,他突然决定带着公孙胜、花荣、戴宗、吕方、郭盛、燕顺、马麟等一行人,带着五千步卒离开大军,前往九宫县的二仙山拜访罗真人。至于文安县离九宫县有多远,虽然难以考证,但宋江在战事紧急之际离开大军,并且仅带步兵而不带骑兵,这一决定显然是为了拖延时间,好让吴用和辽国的谈判继续进行。
吴用对于降辽的提议非常支持,他认为欧阳侍郎的条件有道理,他说:“如今宋朝的天子虽称圣明,却被奸臣蔡京、童贯、高俅和杨戬所控制,朝廷毫无希望。即使我们日后功成名就,宋江也只能得到一个先锋的虚职。”吴用进一步提到,若加入辽国,将能获得更多的实权,这样的条件显然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。
在宋江的阵营中,并非每个人都对忠义有着坚定的信仰。吴用虽然不算士大夫出身,但他与那些文化人有着某些相似之处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士大夫对朝廷并非完全忠诚。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早已看透了宋江的心思,他知道宋江并非忠臣,因此特地为他写下了几句“法语”以示警示,其中有四句明确表达了忠义之少以及义气的稀缺:“忠义者少,义气者稀。始逢冬暮,鸿雁分飞。”罗真人这几句点评精准地揭示了梁山好汉的内在矛盾。
展开剩余69%宋江在梁山上虽然表面上以忠义为名,但他在实际行动上却并不完全忠诚。李逵刚上梁山时便表示,若有机会,梁山好汉也可以像皇帝一样坐镇。他的言辞让在场的众多好汉笑了出来,甚至宋江和晁盖都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对。罗真人深知宋江的性格,他对宋江说了一番话,极力抬高宋江的前景,称他“忠义之心与天地同在,神明必会保佑他”。尽管罗真人提醒宋江,“一生命薄,必无全美”,但他依然暗示宋江最终将能安稳过世,不会面临严重的刑罚。这种言辞的深意,不难看出,罗真人并不相信宋江的“忠义”,他似乎在提醒宋江要小心他的未来。
在梁山的百单八将中,有些人或许有成为忠臣的潜力。卢俊义便是其中之一。卢俊义在梁山并未像其他好汉那样滥杀无辜。他与朝廷的敌对较少,且和官军的战斗仅限于一次,面对敌军时也采取了生擒不杀的策略。与卢俊义相比,其他一些梁山好汉,如双枪将董平、双鞭呼延灼、霹雳火秦明等,在过往的敌人面前毫不手软,展现了他们的冷酷。
事实上,林冲和秦明也有做忠臣的潜质,只是命运没有给他们机会。林冲与高俅父子有深仇,而秦明的家族被“国舅”慕容彦达所杀,仇恨深重,让他们无法轻易心怀忠义。鲁智深和武松曾一度怀有忠臣之心,鲁智深虽然曾因一件小事杀了屠夫,但如果真告到官府,未必算什么大事;武松也曾有做忠臣的愿望,然而因受奸臣陷害,未能实现。
若细细观察水浒传中的描写,最早提出受招安的其实是武松。他曾在孔家庄遇到宋江时说过,自己若有机会,愿意接受招安,追随宋江一起做事。尽管如此,这些忠臣之心最终也未能得到施展。鲁智深、武松、卢俊义等人心中都怀有忠诚的情感,但历史的黑暗和腐败的社会环境,最终扼杀了他们的忠义梦想。
在这个时代,忠臣似乎无立足之地。即使心怀忠诚的人,也无法在朝堂上找到合适的位置。就如同梁山的好汉们,大多数并非忠臣义士,而是被逼无奈走上了反叛之路。即便是铁面孔目裴宣这样的人,最终也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清正的身影。尽管他在梁山担任军法官,威震群贼,依然无法从梁山这个小社会走向更大的舞台。最终,忠臣的理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早已变得遥不可及。
这些好汉虽有成为忠臣的潜质,但深陷于腐败与黑暗的政治环境中,终究只能选择反叛。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忠义之士寥寥无几,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应对那个无法容忍忠诚的社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