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我曾经坚信,改变世界的往往是那些战胜者,直到我翻开苏俄战争的历史数字,我才明白,有时候“被击败”也许才是最幸运的事情。
1914年,俄罗斯的总人口接近1.8亿,足以超越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总和。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,俄罗斯在列强博弈中看似强势,但实质上,其内部早已充满裂痕。战争初期的头两年,俄罗斯的青年男性损失惨重——超过500万人或死于战场,或因伤致残。列宁在芬兰湾创作《帝国主义论》的时候,彼得格勒的街头已不再是人群的喧嚣,几乎没有多少男性留下。
展开剩余85%根据统计,1917年革命爆发前夕,彼得格勒适龄劳动力减少了三分之二。这仅仅是一个开端。1918年,苏俄被迫与德国签订了《布列斯特-立托夫斯克条约》,该协议让俄罗斯直接割让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,损失了90%的煤炭资源、73%的铁矿储备,甚至超过一半的工业产值。
这个协议对俄罗斯来说如同一次彻底的创伤,割裂了其最重要的产业区。乌克兰的粮仓、波兰的铁矿、波罗的海的港口,所有这些资源都被丧失。可以想象,这犹如将一个钢铁工人剥去衣服,丢进零下40度的西伯利亚冰原。而国内的局势更为严峻,国内直接爆发了内战。从1918年到1922年,苏俄陷入红白对抗的泥潭,饥荒、征粮、地方暴乱四起,尤其是顿河流域,五年间人口损失达到三分之一。直至1922年,苏联终于宣告成立,但这一国家的人口比战前减少了将近四千万。
最可怕的,不是单纯的死亡,而是这一切死亡发生在一个特殊的群体——青壮年男性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农业劳动力短缺,兵工厂缺少技师,小学校没有年轻的父亲,工业化的梦想才刚起步,就被一刀切断了气管。
回顾沙俄在1910年的预测,按照当时的增速,俄罗斯人口在20世纪末或许能达到4亿。然而,1991年苏联解体时,全国人口仅为2.6亿,差距高达1.4亿,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德国没有出生。“一个民族的命运,有时就会在一代人几乎死光的那一刻被改写。”这句话令人深思,面对那未曾出生的婴儿、那废弃的厂房,显得尤为真实。
1920年春季,苏维埃安全委员会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数字:全国铁路的修复进度竟然不足战前的三分之一。列宁当时亲自批准拆除部分铁路轨道,用于支援西线战争,一座帝国的运输脉络,被敌军一截截拆除。这些损失并非战败后的产物,而是在战争过程中,俄罗斯被源源不断地榨干了血和资源。
1918年割让的乌克兰,曾经占据苏俄60%以上的煤炭和铁矿资源,顿巴斯矿区的丧失相当于直接封锁了苏俄整个东部的工业链。即使像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炼钢炉仍在冒烟,但没有矿石可供使用,整个工业体系几乎被一手摧毁。德国不仅夺走了资源,还对无法带走的物资进行了系统性的破坏。哈尔科夫的工业区被炸平,尼古拉耶夫的造船厂被烧成废墟,技术资料、机床、甚至电缆全部消失。这样的破坏模式在1941年再次上演。
1941年,德军对苏联发动闪击,几个月内迅速占领了苏联西部的主要工业区,包括明斯克、基辅、斯摩棱斯克等地,整个重工业、铁路枢纽几乎全线崩溃。德国的策略依旧延续:拆走能带走的,不能带走的则摧毁。1942年,苏联的官方报告显示,在德国占领的区域内,317个大型厂矿被完全摧毁,200万工人失业,30万工程师或被俘,或逃亡。这样冷酷的现实并非空洞的数字,而是完全摧毁的工业和失业的民众,是一种生死攸关的灾难。
虽然苏联努力尝试反击,但即便如此,他们也无法修复战争带来的破坏。1943年库尔斯克反攻前,苏联西部铁路系统有40%的路段处于瘫痪状态,补给物资常常得依赖人力背运或马车拖运,往往一个补给线要断裂数天。
战争结束后,苏联虽然成功夺回失地,但却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。整个国家的工业都没能完全恢复。军工、核弹、卫星这些高技术领域虽然强撑了国家的面子,但背后的代价却是人口的大幅减少、资源的枯竭和消费的停滞。这个曾经雄心勃勃的帝国被德国两次“打穿”,虽然生还,但再也无法恢复原本的强大。
历史告诉我们,如果没有德国的两次打击,苏联或许会保持其原有的扩张速度,甚至有可能推进至比利时边境。然而,现实中,苏联在柏林停下了脚步,无法再向西扩展。所谓冷战的胜利,其实源于苏联“自残”的状态。
1914年,日本出兵山东,表面上是为了协助协约国对德作战,但其实际目的是占领青岛。德国的港口、铁路和兵营都成为日本的“战利品”。这一战役虽然不大,却成为了东亚历史的转折点。日本通过这场“胜利”正式跻身列强,随后的巴黎和会中,日本代表团带着胜者姿态要求承认其对山东的“继承权”。这场争议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,唤醒了中国民族意识。或许日本未曾预料到,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“胜利”将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。
1945年,苏联在对日宣战后,几天之内便横扫了关东军,迅速占领满洲。但由于资源限制,苏联并未继续推进朝鲜南部,而是选择停滞。整个远东战区,苏联仅调动了不到100万兵力,而其补给线则完全依赖西伯利亚铁路。假如美军没有在广岛投下原子弹,日本可能不会如此快速地投降,苏联也不会这么迅速地站上满洲里。
战后,朝鲜分裂为南北两个区域,南韩依赖美国,北朝依赖苏联。这一表面上的对峙,实则代表着两者之间不平衡的力量对比,苏联因资源匮乏而难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亚洲的影响力。东亚在这一“真空期”内得到了喘息的机会,整个地区的力量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。
一个曾经雄心勃勃、欲在东西两线展开霸权的超级大国,在德国的两次打击下,被彻底“偏瘫”,其后来的发展便无法再恢复其原有的强势。东亚的崛起正是在这片空隙中实现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