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99年,纪晓岚晋升为礼部尚书,这一职位不仅权力巨大,还掌管着朝廷的礼仪和祭祀事务。然而,在他担任礼部尚书的一年里,干旱持续,灾荒遍地,百姓疾苦。面对这一局面,乾隆帝决定亲自前往天坛举行祈雨大典,祈求上天降甘霖。
在那天,朝廷的文武百官随着乾隆的轿子一同走出正阳门,浩浩荡荡地前往天坛。在大祀殿前,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祈雨仪式。纪晓岚作为礼部尚书,肩负着宣读祷文的重任。当他走到祭坛前,缓缓取出祷文时,却惊愕地发现,这竟然是一张空白的纸!他顿时心头一惊,不禁在心中暗自叫苦: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纪晓岚,字晓岚,生于雍正二年(1724年),自幼天资聪慧。家庭背景也十分显赫,父亲纪容舒是康熙年间的科举人,且擅长考据学,家风儒雅,使得纪晓岚从小就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。他的祖父、曾祖父甚至高祖,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,才华辈出。纪晓岚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,四岁便开始读书,七岁便参加童子试,名声渐起,十岁随父入京,接受名师董邦达的教导。
展开剩余81%在纪晓岚的学习生涯中,父亲不仅注重其学问,更重视道德与修养,常以“贫莫断书香”作为座右铭,教导纪晓岚在困境中也不能忘记学习。他还强调,“子弟读书之余,也要知晓家事,了解世事,这样才能有一番作为。”父亲的言传身教让纪晓岚养成了自律和博学的品格。
纪晓岚的才思敏捷、博学多才,清朝史书上对他评价颇高,“性奇慧,为文不假思索,过目不忘”。他在学术上不断深耕,早年便考中进士,并成为翰林院庶吉士,开始了宦海生涯。乾隆帝也极为欣赏他,将他视为得力助手。
有一次,乾隆帝决定在元宵节举行灯会,并要求百官制作灯笼、题写灯谜。在元宵之夜,整个京城灯火辉煌,色彩斑斓。当乾隆帝游览至一盏灯笼前时,他看到灯谜的上联与下联均非常难解。尽管身边的官员纷纷尝试,依然无人能够解答。乾隆询问灯谜的作者,得知是纪晓岚作的,他便命人去请教纪晓岚。
当时,纪晓岚正与家人共度节日,忽然接到圣旨,气氛顿时变得紧张。纪晓岚忙不迭地答应,并赶忙向乾隆帝报上谜底:“猜谜”。乾隆听后,赞叹不已,对纪晓岚更加青睐有加。
不仅如此,纪晓岚还因应皇命作诗,展现出非凡的才华。有一次,乾隆命他即兴作一首咏春诗,并规定每句诗中要包含两个“春”字。纪晓岚从容应命,创作出了一首朗朗上口、内容生动的春日之歌。乾隆听后连连称赞,称之为“好诗”。
1799年,纪晓岚被任命为礼部尚书,这个职位不仅管辖着朝廷的大典仪式,还需要负责对外接待及文化事务。某年,乾隆帝因干旱连连,决定亲赴天坛祈雨,这一举动十分隆重,朝廷上下都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。乾隆特别指示钦天监选择黄道吉日,而太常寺卿胡牧亭则负责起草祷文。祷文的宣读,责任落在纪晓岚身上。
在安排得当后,终于到了祈雨大典的日子。纪晓岚拿着由胡牧亭所拟的祷文,然而,当他打开那张纸时,竟发现纸上什么都没有!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,纪晓岚大惊失色,顿时心中一片混乱。众人看到这一幕,也不禁捏了一把汗。眼看这场大典如此庄严,若是他不能及时应对,必然会惹怒乾隆帝,甚至可能因此遭到重罚。
此时,胡牧亭见状也有些紧张,他原本是打算给纪晓岚开个玩笑,没想到事态竟变得如此严峻。纪晓岚心中转念一想,决定凭借即兴的才华,借用经典书籍中的语言编撰一篇祷文。他不慌不忙地开始念诵:“帝曰:‘咨尔龙,岁大旱,用汝行甘雨,汝其往,钦哉!’”祷文虽短,却铿锵有力,气势磅礴。乾隆听后,心中满意,甚至露出了笑容,心生佩服。
事后,纪晓岚去找胡牧亭理论,胡牧亭满脸无辜地说:“祷文是我写好的,或许有人在取文时拿错了,不过幸好你还是完成了。”纪晓岚听了,气愤又无奈,最后也只好作罢。
纪晓岚的聪慧才智、机智幽默,使得他在乾隆帝面前深得宠爱,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直顺利。曾因与盐政案件牵连,被暂时发配至新疆。虽经风波,但最终他被召回京城,继续参与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工作,终于创造了这一文化巨著。
《四库全书》问世后,乾隆帝亲自为其题词,称其为“美富罗四库之储”。纪晓岚在这一过程中,凭借自己卓越的才智与努力,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。
纪晓岚不仅是一个大才子,还是一个幽默风趣的文化名人,他的许多故事至今被传颂。他的才华,超越了时代,成为了清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